精选文章

忠于历史

文:廖克民牧师(文善通讯总编辑)

撰写历史的意义何在?常言道“以史为鉴”,故此,一位历史学者研究的初衷应是透过有关历史阐述,让读者作为借鉴和反省,旨在勿重蹈覆辙。相反的,一个不忠于史实或选择性的历史研究,相关的历史内容令人觉得是否值得推广和传承之嫌。同样的,学校教授历史这科目的意义又何在呢?是为了推崇某个族群、凸显某个人物,还是为了下一代能阅读到全方位的国家历史?

我国今年四月新冠疫情仍在肆虐时,同时爆出教育部最新历史教科书出现欠缺全面的历史资料,导致我国再次掀起历史课本争议。诸多历史学家指最新版本的中一至中五的历史教科书过于马来化,从马来视角撰写历史,非马来人的历史过于欠缺,一些历史也“被消失”。历史学家们担忧,如此不中立的历史课本内容,难为国民团结提供帮助,甚至也影响新生代对世界及大马历史持有全面的观点。大马著名历史学家蓝吉星就批评,“最新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有偏见和不准确,并呼吁教育部采取行动。他指教科书以马来人和伊斯兰为中心,忽略了与国家建设有关的关键事实,同时还包括事实的歪曲和夸大。他指出,大多数教科书的作者都是马来人,这意味着学生是从一个特定族裔群体的角度,学习世界和马来西亚历史的。” 另一位是国立大学的大马与国际研究院副教授陈穆红博士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同样指出,“在她对中一至中四历史课本的研究中发现,要找到非马来人的历史是少之又少的,这是有关历史课本版本不全面之处。她举例,中一的课本,是谈世界文化历史,中二是关于马来世界,印度文化在早期对东南亚重要的影响没有被凸显,中三的历史课本主题集中讲述英国政府和马来统治者的角色,对于多元社会是如何形成,关于非马来人如何在我国建设都没有提到。”(参阅:星洲网,14/4/2021)对于最新版本的中三历史课本,雪隆中华大会堂有更多担忧并发表文告指出,“中三历史课本却忽视了华裔和印裔少数群体为本土所作出贡献的史实,反之只用几行文字简略带过,没有多加赘述。”另外,雪隆华堂又提醒,“身为一国之都的吉隆坡,其本身发展史和对整个国家发展所带来影响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惟令人遗憾的是国家历史课本却鲜少谈及相关部分。”(参阅:光华网,22/4/2021)

综观以上国家历史课本缺乏宏观和全面历史资料的问题,从国民团结视角来看,其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其实,今年2月15日,我国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刚推介《2021至2030年国家团结蓝图》,制定了3大愿景、12项策略和41项转型策略,为国家团结立下基础,并作为未来5年的国家团结行动计划的参考。在第一大愿景的主题“建设爱国和民主的人民”之下的第二项策略,就是强调提高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和赏析,即了解马来西亚成立的背景,并赏析构成大马成为独立国家的基本机构。颇为讽刺的,提呈是一份理想的国家团结蓝图,然而,呈现最新修订的国家历史课本却背道而驰,试问又如何协助我国建立国民团结的基础呢?

因此,个人颇为认同雪隆华堂在文告中的呼吁,“本堂认为国家历史课本的编撰,理应以对国家历史的阐述为首要目标,而单一且缺乏宏观的意识形态历史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历史观变得狭隘,对促进国民团结根本毫无帮助;反之唯有公正和客观地还原各族在国家发展的历史定位,方能让国民都对国家有身份认同归属感,以自居马来西亚人为荣。”(参阅:光华网,22/4/2021)可是,呼吁归呼吁,实况仍要面对一个没有全面历史资料的教科书。那么,身为老百姓除了无奈和感叹,还能做什么?处于非主流文化少数民族的历史,又能如何陈述自身参与国家独立斗争的角色,又该怎样制衡这样有意或无意边沿非土著在本土所作出建国贡献的史实?当然,最理想的期待则是教育部服从民意,即时纠正历史课本;又试想,即使当局修订有关教科书,是否真的出现一本宏观和全面的历史课本呢?这确实是未知数。因此,个人致力提倡和呼吁华社与教会,在不同的区域设立不一样主题的博物馆,展示非穆斯林和非土著参与国家建设过程中的贡献和史实。一来弥补长久以来学校欠缺全面历史资料的不足;二来树立一个文化和宗教交流的中心——不仅供各族观光休闲,甚至成为国民团结的机构,有益于国家融洽和繁荣的发展。

忠于历史,不仅展现治学的严谨,亦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美德,更是国家团结不可欠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