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浅谈曼绒卫理幼儿园

文:彭宏国

浅谈曼绒卫理幼儿园

自古以来,教育被视为是改变民族及个人生命的不二法门,更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东方的儒家思想或者是西方哲学思维,都是用教育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与思考能力,因此,要改变一个族群的命运就要从教育着手。而办教育也一直是教会除了传福音之外的另一个负担与使命,无论福音传到哪里,教会都会想方设法在当地设立学校。

曼绒区的卫理宗教会也不例外,自1903年福州垦民来到实兆远这片土地开荒后,分散在不同区域的信徒就纷纷在各自居住的地方兴办教育。今天,在林称美路(甘文阁大街)两侧校园林立,短短两三公里的大路旁就有9间的学校(育智华小、国民华小、英华小学、英华中学、已经停办的卫理私立中学、南华华中、中正华小、St Francis国小、Convent 女校),如此稠密的校园应该是全马独一无二。追根究底,这些学校的设立皆与教会脱离不了关系。

除了对中小学的关注之外,教会也对幼儿教育有极大的贡献。现今,曼绒区16间(不包括布道所)卫理公会以华文为主的堂会中,除了荣耀堂、新甘光堂及班台堂之外,其余13间堂会皆曾在各自区域设立了幼儿园。可见,教会不单看重中小学的教育,也看重幼儿的学前启蒙教育。

历史让我们看见,曼绒卫理幼儿教育的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1925年,首先创办幼儿园的是莫珍歪堂。当时的生活条件不佳,为了三餐温饱,一般居民很少有机会接触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莫珍歪堂就有先知性的嗅觉,创办了幼儿园教育。后来因着战乱及生活环境不稳定因素而停办了18年,直到1950年复办。

随着历史的进程,1953年,宣道堂加入幼儿启蒙教育之路,在甘文阁新村宗教教育所设立了幼儿园,根据该堂会115周年特刊记载,当时有30位学生。之后,爱大华堂(1956年)、恩典堂(1956年)及三一堂(1958年)也纷纷加入幼儿园事工行列。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幼儿园都经历不少的挑战,尤其是宣道堂,虽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处在当时候的枢纽地带,但是1967年却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而停办。直到1977年,在时任主理余养平牧师的积极带动下才又恢复办学,一直到今日。

上世纪70至80年代是曼绒卫理幼儿园蓬勃发展的年代。在经历过二战及紧急法令后,60年代曼绒各新村人口开始增长,1970年代则迎来了新生入学潮,加上当时候的华人家庭一般都怀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期盼下一代能摆脱不识字的困苦,因而乐意送孩子接受启蒙教育。就在这时期,拉也依淡堂(1968年)、清福堂(1976年)、五条路堂(1978年)、十字路堂(1978年6月)、邦咯卫理楼(1979年)及哲仁堂(1970年代,正确年份不详)纷纷在各自所在地设立了幼儿园。这举动不单展现了卫理宗教会对教育的重视,也显示了当时的“市场”需求量。

在私立幼儿园尚未普遍的年代,卫理幼儿园是各新村居民的首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私立幼儿园在本世纪初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众多选择的情况下,传统式教学方式逐渐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乐趣及主题性的学习模式。自然,曼绒区卫理幼儿园也面临了学生不断下降的危机,在这样的处境之下,一些教会就开始寻求改变以便幼儿园能继续生存。

爱大华卫理幼儿园率先在2002年转型,采用“FunGates”幼教系统取代旧课程,宣道堂也在2004年随之跟进。此举大获成功,这两间卫理幼儿园重新吸引家长的目光,也让其他教会看到幼儿教育模式改变的重要性。

于此同时,善牧堂在2006年加入幼教行列,在初期阶段,这间卫理幼儿园取得不错的成绩,吸引许多家长将孩子送来就读。可惜好景不长,在教会领导层决定将幼儿园搬迁到偏远的新地点后,学生就逐渐减少,结果这间幼儿园只经营了14年就走入历史,2020年正式停办。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善牧堂卫理幼儿园不是唯一一间无法继续生存的幼儿园。随着各新村的人口流动,学生人数不断减少,教师年龄层也逐渐老化,再加上生活水平又不断提升,幼教微薄的薪金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成为幼教,而教会在这方面的补贴也形成了一股经济压力。因此,在原有教师退休或离职后,无以为继的卫理幼儿园唯有选择关闭。在这种情况受影响的教会包括了:五条路堂(1996年)、拉也依淡堂(2012年)、十字路堂(2014年)及木威堂(2016年)。

此外,教育局在《2013至2025年大马教育发展蓝图》中制定,要求幼儿园的教师都需要在2020年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文凭资格方能继续执教。虽然这政策至今尚未正式落实,但却给没有学前教育文凭教师的幼儿园带来了隐忧。恩典堂卫理幼儿园就在这样的隐忧之中,在2018年选择了将幼儿园的经营权转让给私立幼儿园。如今,整个曼绒卫理宗华人教会仅剩下7间堂会在继续经营幼儿园,分别是:宣道堂、清福堂、三一堂、爱大华堂、哲仁堂、邦咯卫理楼及莫珍歪堂。

综合这些年的发展,曼绒卫理幼儿园从蓬勃发展到今天的惨淡经营,笔者以为,除了面对日益增多的私立幼儿园的挑战之外,不思进取,不愿投资及大幅度改革也是卫理幼儿园每况愈下的因素之一。按照常理,卫理幼儿园有历史悠久及地理环境的优势,理应成为当地居民的首选。可惜的是,时代在改变,科技也不断革新变化,但是幼儿教育方式却没有与时并进。因此,不能将问题归咎于私立幼儿园增多,反而要内部自我反省,到底教会在教育这一块是否出现了偏差?当初是带着改变人生及宣教的目的开始教育,现今这个精神还在吗?如今的幼儿园是纯粹的商业举动还是带着福音撒种目的呢?若办教育是为了赚钱,笔者能理解不愿投资以便跟上时代步伐的意愿,毕竟撒钱投资未必会取得适当的回酬,而且也不是每一间教会都有这样的财务能力做出改变;但若幼儿园的设立是带着福音启蒙的目的,教会就有必要将幼儿教育列入宣教款预算中,不然注定无法与私立幼儿园竞争。

此外,多年来使用的教育系统可有更新?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今的卫理幼儿园可说是各自为政,虽在同一体系里,但却各自使用不同的幼教课程,又或者是同一个教材用了一段长时间都没有改变,这难免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因此,笔者以为,卫理宗内部需要作出的适当的调整及课程编排,与其不断地向他人看齐,拿别人的幼教课程,何不内部挖掘人才,善用人才?毕竟教会内部也有许多出色的幼教专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让他们修订现有的课程内容以符合现代化的需求,并借此打响自身的品牌。当然,这或许需要和出谋献策者共享利益,以达到双赢的局面。然而,这总好过跟在他人后头,选择他人的教材。只是非常可惜,教会内部并没有很好的管理及推动,导致今天被别其他幼教课程体系远远抛在后头的局面。

再来,师资素质也是卫理幼儿园的问题之一,正当私立幼儿园带着专业的幼教文凭在教育下一代时,卫理幼教老师的水准有没有在提升?尤其是教育局下令所有幼教教师都需要有学前专业文凭时,试问,教会有没有提供资金鼓励教师进修?根据了解,大部分的卫理幼儿园教师都是没有专业学前教育文凭的教师,虽然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了与时并进的教育模式,自然无法带领幼儿园突破。感恩的是,目前有一部分的教会已经有这方面的醒觉,如:三一堂,他们提供学费支持教会的年轻人就读学前教育文凭,然后在毕业后回到母堂幼儿园担任教师。数年后的今天,这个举动看到了效果,三一堂卫理幼儿园开始转型,学生人数也开始回升,教会更不用担心师资问题。

总而言之,曼绒卫理幼儿园的前进发展充满挑战。笔者认为,在持续前进时,教会同时需要为幼儿园事工寻找一个定位。思考一下,幼儿园事工的存在除了是表达对学前启蒙教育的重视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意涵?是教会赚钱的工具还是宣教的契机?若是前者,笔者认为不要也罢,毕景这不是教会存在的目的;但若是后者,教会就不能一成不变,反之要与时并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透过崭新的品牌教育,让卫理幼儿园成为社区人士的首选,并借此成为儿童的信仰摇篮,传播福音的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