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疫情之下的“减”和“加”

特邀稿件-文:吴慧芬博士(马来西亚神学院旧约讲师)

疫情之下的“减”和“加”

我们希望疫情病例减少,真实情况却是增加。每天三位数或四位数的新冠肺炎病毒的确诊人数,反映我国的疫情还没有稳定下来。我想起几个月前有两个位数的确诊病例时期,我国已经执行“行动管制令”(MCO)。如今我们仅处于“有条件行动管制令”(CMCO);虽然侥幸,我有隐忧。

 

我的隐忧是,我们有没有从疫情学到生命功课或体验生命转变。在比较自由的“复苏式行动管制令”(RMCO)时候,很多人出现在超级市场、街头和餐馆。我们几乎迫不及待地尝试恢复生活常态,於是街上车水马龙,广场上人潮拥挤。我们想着病毒“减”了,所以我们的生活步骤“加”了。毕竟,我们都想念家人和朋友,我们也喜欢团聚和凑热闹。

 

只是我们如今再受限制。与其闷闷不乐或怨天尤人,不如大家用“减法”和“加法”思维度过疫情的日子。

 

减法

 

让我们“减” 掉生活里不需要有的东西。首先,不必要的消费要减。我们既然每天出门必须戴上口罩和避免群集,那些化妆品、美衣美发和美甲的消费其实就可以省下。口罩后面的美唇应该涂上什么颜色的口红已经不重要了。这个时候,网购活动不妨自制一下。疫情之下的日子有些难过,我们生活的优先次序也需要从奢侈品转移到必需品。在推广消费、促销奢侈品的潮流之下,我们要减一减开支、减一减网购。

 

此外,我们让复杂的生活变成简单,减一减繁琐冗长的开会,减一减忙碌和活动。疫情不是迫使我们从“多”变“少”吗?看看我们多少计划被删除了、取消了、展期了。难道这没有迫使我们反思一下——什么东西值得做或不值得做?疫情其实提供我们一个重排生活优先次序的机会。我们会不会以为事业应该越做越大才算卓越?活动应该越做越多才算尽责?生活应该忙碌才算成功?我们几时开始用大、多和忙碌来衡量自己的成就与价值?疫情打翻了这一切,让我们反思本位——用减法!例如,减一减工作量,花点时间与一位朋友或家里的长者聊天,这能够在疫情之下促进友情和亲情,也弥补我们未能团聚共餐的遗憾。

 

对待身边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我们埋怨、批评、归咎的心态要减;我们苛求、无理、高傲的态度也要减。疫境当中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能够藉着同理和同情让日子好过一些。总之疫情之下,有些东西“多”不等于“好”,有一些索性不要更好。所以让我们在疫情生活中实行“减法”。

 

加法

 

让我们“加”生活里值得追求的东西。首先,我们的信心要“加”。很多人在疫情当中没有放弃努力。我们期望依然有工作可以做,因为日子即使难过依然要过,那么让我们带着信心来度过。疫情会过去!因为,全人类的努力会带来改变,你我的付出并不会白费。我们会珍惜曾经有过这一段“疫同走过的日子”,我们会笑中带泪地陈述大家如何胜过煎熬。

 

此外,我们的爱心要“加”!疫情之下,有些人的生活艰苦,有些家庭捉襟见肘。我们可以把节俭下来的消费,帮助身边有需要的家庭。我加一加循环再用的努力、加一加施惠与人的精神、加一加救济贫民的奉献。疫情让我们看见世上有饥饿的人、困苦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此刻更是我们体现“爱人如己”的机会。同时,让我们也在每日生活当中,加一加赞美和肯定的话语。很多人很努力地应付疫情带来的挑战,所以鼓励人的话要多说、对人的体谅要多给、散播出去的恩典要增多。

 

还有,我们的盼望也要“加”。我们祝福医生、医务人员和疫苗研究员,盼望他们能够坚韧不拔地开创抗疫的医疗方法,为全人类带来共同福祉。疫情当中很多婴孩继续出生,这代表上帝没有放弃人类;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希望。反而,我们的冀望要多、祈福要多、祷告也要多!

 

盼望疫情之下的“减”和“加”思维,能够改变我们的心情——减掉不必要的重担,加添信心、爱心和盼望,“疫”同度过充满挑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