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守护历史,活在当下

特邀

守护历史,活在当下

受访者/供图:廖克民牧师              采访/整理:甘心

全国首创

一路向北,从吉隆坡到霹雳州西部实兆远的车程是三个小时。国内游客好好规划,就能在此吃喝玩乐,过个慢悠而充实的短假。福州人是实兆远华人的大宗,福州干盘面/面线和光饼是来宾必尝、必购的手信,自用赠人皆宜,噢,怎能少了甘文阁辣椒酱呢。

甘文阁(Kampung Koh)是曼绒县开埠最早的华人聚居区。除了在地其他风景名胜,实兆远垦场博物馆(Sitiawan Settlement Museum)近年成为国内基督徒游走的目标之一。身为全国第一间由基督徒创办的民间博物馆,有两栋建筑物。新旧博物馆并列于甘文阁卫理公会宣道堂的土地上,是实兆远的地标之一。成立博物馆的重要推手,是廖克民牧师。

前身为“牧师楼”的旧馆,是双层木楼;“甘文阁”的福州话,俗称“牧师楼”,即指这木楼。廖牧师在此住了六年六个月,深惜这间古董的含金量。牧师楼早期是宣教士和牧师的住所,亦是在地民事、社交、医药、经济、教育和行政中心的聚焦点。建于1935年的牧师楼,在2003年9月转型为博物馆,主要功能是收集、重述和保存中国福州先贤来此的垦荒史。馆内有数百件文物,大部分是宣道堂多年来收集的成果,亦有部分是热心会友奉献,深具历史价值。展品以陈列垦场早期的生活作息和工作写照为蓝本;文字叙述则重于开垦、教会和当地社会的发展史。

人与建筑物

说廖牧师的人生经历能为立馆、建馆的故事加分,挺合情合理。

他是土生土长的实兆远人,年少轻狂,十六岁信主时,要应初中教育文凭考试——SRP(今为PT3);中三生会考的国文和数学及格,方能升上中四。少年人被迫天天去图书馆借阅国文书和恶补数学,总算能升读了;后在STP(今为STPM)中,他的华文科终于及格,还得到人生惟一的A,来自历史科目!读书读出滋味了,读神学便不成问题。他1996年毕业于马来西亚神学院,翌年1月1日成为宣道堂的传道。刚毕业的年轻人,就被派去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堂会,成为年会的新记录。

宣道堂没有主理牧师,由曼绒教区长兼清福堂主理——郭成光牧师兼顾。廖传道身负重任,在牧会过程中,他不断反思:“教会在社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他抽丝剥茧,将宣道堂和实兆远开垦史的渊源呈现于人前,还查出宣教始于1903年9月9日,推翻了之前是1902年的记载。以前的宣教士和牧师在牧师楼里当“头人”,等于村长,角色很吃重,负责处理居民各种事务、传福音和牧会。前人遇事都去找牧师求助,久了,就以“牧师楼”统称“甘文阁”此地。想到当地人已淡忘教会史与自身根源,廖牧师受台湾国庆日的“双十节”启发,便将宣道堂的周年纪念定在9月9日,称为“双九节”。

1999年,宣道堂第一次庆祝“双九节”,主办首届历史文物展(至2002年),重挖垦场早已废弃的水井,掀起社区历史文物/古董的热潮。2001年3月,廖牧师率团出席由福州公会主办的“诗巫福州垦场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完成这趟文化之旅后,他便成立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进而认识在地不少文化人士。早在1998年,廖牧师已出版教会刊物——《饮水思源》会讯(现称《思源报》),旨在提醒信徒注重和展现历史。

双馆相辉映

据廖牧师所述,当初立馆是综合这四大因素而决定的:利于办历史文物展、社区捐赠的文物与日俱增、要将文物安顿在固定的“家”、我国没有基督教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跟建馆是两回事。”廖牧师深有感触。宣道堂有现成的建筑物,较好办事,但装修成博物馆至少要数万令吉。他要筹集资金;其次,针对博物馆的历史主题,特邀不少设计人才,集思广益。古物有历史脉络,不能随意摆放,否则隽味不存;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形容之,真恰当。2003年9月7日,博物馆落成,由吾宗的朱新进会督(博士)主持奉献礼。

时光飞逝,由牧师楼而立的博物馆经六年发展后,空间明显不敷。2009年9月9日,宣道堂为增建新馆举行动土礼;好事多磨,终于2017年启动增建工程,工程费预算为五百三十万令吉。廖牧师抓紧时间,在2016年6月成立三个工作小组,即工程监督小组、历史鉴定小组和筹款小组。他和筹募团队北上南下,积极到全国各堂会宣扬建设新馆的宗旨,在九个月内筹获逾四百万令吉;2018年9月8日,举行新馆落成典礼和献堂礼。旧馆前面特设林称美纪念公园,记念林牧师(1854-1915)开垦、建堂和孤儿院、教养贫童等事工的贡献。

新馆的空间规划和旧馆的主题相呼应。旧馆展示的主题是垦场生活及作息篇、垦场社区与发展篇,新馆则是教会历史篇。新馆一楼是教会历史展示厅、小商馆和咖啡馆;二楼是双九节展示厅和影视厅;三楼是宣道堂办公室和档案中心;四楼为观景台,日后可在此办活动。旧馆开馆至今已逾十七年,共接待逾四万人,包括旅行团、家庭、学校、教会和社团等等。新馆成立未满两年,就吸引逾万人浏览;今年受疫情影响,仅二三千人来访。套用廖牧师的话说,新馆成了“引爆点”,吸引大批游客来打卡。

“引爆点”之后

秉持“永续经营”的宏观理念,廖牧师藉社交媒体宣传馆内举办的各种吸睛活动。他笑称,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是:一、售票(五令吉);二、赠票给“博物馆挚友”;三、设立商城,售卖博物馆周边产品和当地土产;四、为游客提供住处——思源客房;五、设立咖啡馆(筹备中);六、力荐“实兆远历史与文化之旅”一至三天的旅游配套。此外,办嘉年华和各种特展能促使游客回流。时时思考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固然伤神,但对廖牧师而言,寻找适合的同工团队,难度更大。因实兆远人才外流,年轻人毕业后,多留在外地发展;留下和投入文化事业的,少之又少。

让馆长稍为欣慰的是,如今不只华人(包括和尚),连巫裔和印裔同胞也会购票入馆。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兼具为福音松土和教育的双重功能,能助人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教会史。廖牧师欢迎校方来此实地教学。不同于在纸面上阅读历史,游客在博物馆里以感官,即视觉、听觉和触觉汲取知识,生动的历史文物多少会使心头起意,激励个人也想在自己的家乡、教会办历史活动,或创建历史走廊。廖牧师目前致力于马来西亚教会历史的修订事工,他希望能够遇到其他同路者,彼此鼓舞和造就。

建馆过程何等艰辛,在此不赘言;其后续行动,就是贯彻让博物馆“鲜活”起来的理念和特色。廖牧师喜欢历史,单纯地将上帝赐予的负担付诸行动。这喜好培养出个人独有的历史使命,藉着基督教博物馆呈现在地乃至全国教会的历史核心,将信仰发扬光大,这样的跨文化/文明交流事工,放诸任何民族身上皆可。廖牧师陈述:“信徒的责任是栽种和浇灌,带领他人归主,但个人能否得救,在于上帝的主权。所以,人要去栽种和浇灌。但栽种和浇灌之前,还要松土。没松土,如何栽下去?我们努力成为神仆,与他人打好关系,是出于从上而来的感动。建立博物馆是为福音松土的事工。

宣道堂有个姐妹阅读《南钟》2020年7至8月号的主题文章<“罗牧师咖啡”帮咖啡小农找出路,牧师跨入营商宣教分享爱>后,就联络罗春明牧师,有意在垦场博物馆的咖啡馆里采用罗牧师经营的咖啡。姐妹还使出文中开头第一行字“牧师也是专业咖啡师,是否不务正业?”,向廖牧师打趣:“牧师,您看,您讲自己(不务正业)的话,别人也讲哦。”

相比于其他专注布道和宣教事工的牧者,廖牧师自嘲“不务正业”,听者笑笑就好。他在宣道堂牧会长达十七年,兼任文化行善传播中心执行长、博物馆主席暨馆长、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会长、《思源报》主编和新希望关怀机构主席等等,长期不怠地多方顾及和供应物资给孤儿寡妇、贫苦者,还力促地方上的文化事工跃进,将牧师的职责和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这样的特质延伸到建立可见的博物馆和树立以社怀为主的无形人文之风,哪一项会比较轻松一点?